在现代,这个哲学体系受到多重的冲击,面临变革的巨大压力。
该书认为,感官影响精神,声色破坏本性: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外不滑内,则性得其宜。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但是先天的属性,按照康德的观点,只是一个空洞的形式、没有半点内容。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沈浮俯仰。(1982,页7-8)下面为几种典型观点: l徐复观(2001)曾指出先秦的性字包括a.生来就有的欲望、能力,b.本质、本性,c.生这三个不同的含义。作者认为原因在于昏于势利、慕于名位,根本原因在于贪饕多欲。
葛瑞汉屡称此句,以之为由谓性指恰当的生活历程,虽不切于本义,但若将性理解为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同样可通。这里所说的性,虽似指原初特性,但若理解为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则更妥当。王国维曾借用康德关于物自体不可知的观点说明,性字原义之所指,其实不可知。
其生色也……施于四体……一句,证明了一条法则:为善可以使生命辉煌灿烂。[20] 唐君毅说:孟子之言性,乃即心言性。(《庄子·骈拇》) 在上段中,如果把性理解为生理属性,似乎不如理解为正常的生存方式更通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另外,孟子在讲牛山之木时,并没有强调自然生长趋向的问题,而是在强调人的良心并未泯灭,尽管如何砍伐,也还是会生长出来。(牟宗三,《圆善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97页)牟称孟子的本心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乃是超越的本然的道德心,孟子说性善,是就此道德心说吾人之性。
这个悦与下面的乐(《离娄上》第27章,《尽心上》第4章)含义相通,都不是道德现象,而是生理现象或精神现象。对孟子人性观的重新认识,可以弥补心善说和人禽说在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不足。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第5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106页。诚然,无良心作用,人就不会有尊严感。
如果说,四端之心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行善是一种纯道德现象,那么由四端之心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到喜悦,就不纯粹是一种道德现象,而变成对生命总体健全成长状态的认知。而其实孟子的本义却是,为善并不仅是为了挖掘潜能、不使之浪费,还是为了实现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葛瑞汉并没有认识到:对于孟子来说,人们为善并不是因为道德高于情欲,而是由于为善有利于生命总体朝着更加健全的方向成长。
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牟云,孟子主性善是由仁义礼智之心以说性,此性即是人之性异于犬马之真性,亦即道德的创造性之性也。
其中第一条比较典型地见于《公孙丑上》第6章,《告子上》第4、5、6章、《尽心上》第15、21章、《离娄下》第12章亦间接地见于《告子上》第7、8、10、11、17章,《尽心上》第1、3章。事实上,做桮棬不仅是对杞柳生理属性的局部破坏,更是对杞柳生长方式的总体破坏。
从人禽之别理解性善论的学者又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孟子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如食色形之类)为人之性,另一派主张孟子不主张人的自然属性为人之性。二是孟子关于牛山之木的讨论。[34] 所谓人可以为善,孟子指的是人的禀赋中有某种情感结构,这种情感结构趋向于善,借助于它人们就能为善。从今天的眼光看,心善说的最大逻辑问题就是如何能证明人先验地具有仁义礼智之端。从《孟子》全书的内容来看,这种升华的发生,也是由于养心、正心的结果。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孟子所发现生命健全成长的法则也是成立的。
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人们越是能遵从它,越是能健全地成长。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孟子·离娄下》) 求其故可释为依其过去之迹求其变化法则,因此,这里比较明显地从动态法则或规律角度来理解性。
这一法则,难道不也应当是性之一义吗?若然,岂不说明人性之可爱吗?下面两章与此章可对照阅读, 同样可理解为对生命健全成长的道德法则的发现。下面我们从《孟子》原文找出如下材料,试图说明其中包含对生命成长法则的发现。
本文在对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人性观来,以重新解释孟子性善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但是事实上,其生色也……四体不言而喻紧承根于心之后,也是在形容君子所性,应当在根于心、盎于背后面皆加分号。在这一总体中,各部分之间构成某种复杂的结构。
[16]陈大齐:《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之比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版。(《孟子·尽心上》) 学者们常以此章为孟子以心善说性善的一个证据,这是因为他们常常在根于心后加句号。
应该说,李景林非常深刻地论证了从人性作为一种成长法则与性善论的关系问题。而且孟子在与齐宣王的交流中,曾建议国君与民同欲、同乐,可见他的出发点不是要人放弃感官情欲,也是承认它们为人性内容。
既然二者都属于人性,当大体与小体不可兼得时,当然是选择大体。这种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如果说性善论的基础是良心本心,故要自反,那么为何良心本心有如何大的力量?当然,你可以说因为良心代表高尚的道德。
我在下面将要论证,傅、张所说的天然趋向,作为在动态环境下呈现出来的生长趋势,可以换个角度来解释,即解释为天然决定的恰当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这个法则就是:为善可使生命变得辉煌灿烂。如果本章的故都作褒义解,则性针对物理现象而言可指变化法则,与针对生命而言指成长法则相应。(《孟子·告子上》) 为何良心或本心能使人舍生取义?并不是因为良心合乎道德的缘故,而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之故。不过,最后一句苟求其故……至少表明:求其故是值得肯定的褒义说法。
所以包括苏轼、王国维、梁启超、陈大齐等人都倾向于认为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之说在逻辑上更能站得住脚。张岱年曾指出[①],王夫之在《尚书引义》等书中提出日生日成之说,主张从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属性来解释性概念[②],他将王夫之性概念之义称为人类生活必须遵循的规律[③]。
因为这里若决江河标志一种生理性的反应,与前述因行善而生色,睟面盎背……的生理反应类似。[27] A. C. Graham,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n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pp. 10, 40 [28] A. C. Graham,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n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pp. 8, 42) [29]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 原性篇——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第21-24页。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曰‘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另外,日月有明、星辰成列、禽兽成群、树木有立,都不简单地是自然属性,有生存方式之义,皆属于天地之常。